走到這裡,我們從最初的響應式基礎、Composition API,到 Vapor 模式與 Lazy Scope,每一天都讓我們更貼近 Vue 的核心。
三十天即將結束,但... Vue 的故事,還沒有結束。
如果說 Composition API 解放了開發的邏輯組合力,那 Signal API 可能會是 Vue 走向「下一個十年」的關鍵基石。
在過去,Vue 透過 Proxy 實現響應式系統,雖然 Proxy 靈活,也還是需追蹤 getter
/ setter
,這就會帶來一定的追蹤成本與複雜性。
Signal 的出現,讓「狀態追蹤」更精確、直覺,不再依賴整個物件的攔截,而是基於「獨立信號(Signal)」的變化直接觸發更新。
簡單來說:
Ref
/ Reactive
→ 宣告資料
Signal
→ 資料本身即為狀態變更的觸發點
這樣的模型讓效能更可預測,也與現代框架如 React Signals、Solid、Qwik 等理念接軌。
Evan You 曾提到,Signal 並不只是「替換」現有 API,而是讓 Vue 可以「以不同層級」組裝框架:
開發者仍可使用熟悉的 Composition API。
框架底層可以用 Signal 取代部分 reactivity pipeline。
生態系元件能更輕量、可共享至跨框架環境。
換句話說,Vue 正在從「單一框架」走向「可組合式反應系統(Composable Reactivity System)」。
接下來,我們會看到:
Signal 為核心的 reactivity layer(Vapor 模式將全面相容)
框架之間的共享邏輯(React、Solid、Vue 將能共用響應模型)
更多原生效能優化與工具整合
這些不只是技術升級,而是框架思維的轉變,從「操作 DOM」到「描述狀態」,再到「管理信號流」,Vue 正逐步從框架進化為「反應式引擎」。
今年開始用雙框架開發,漸漸更明白:無論未來繼續用 Vue、React、或任何新框架,這些核心概念都會成為共同語言,所以在聽看完 Evan You 2025 年的新發表後,嘗試用 30 天找資料和理解其中含意。
30 天前,我們從一行 ref()
開始,理解了 Vue 如何讓資料變成畫面、又如何讓邏輯被抽離、組合、再利用。
一路走來,我們不只是學了 Vue 的語法,更學會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:先描述狀態,再思考變化。
其實,Vue 的十年,不只是框架的演進,更是開發者思維的蛻變。
從 template
到 composition
,再到 signal
,每一次改變都讓我們離「自然、直覺的前端開發」更近一步。
過去十年 → 重構框架
未來十年 → 重構反應式思維
這 30 天的內容,或許無法讓我們一夜之間精通所有概念,但希望能讓大家重新感受到:學框架,不只是學工具,更是學習一種觀察與抽象世界的方式。
結束不是句點,而是一個新的起點;然而,Vue 的故事還在繼續,而我們正站在它新篇章的起點,一起加油!感謝自己也感謝分享閱讀的你們陪我一路成長!